导读: 德国媒体前段时间发布了一条新闻,称“中国留学生最纠结:舍不得德国,放不下父母”。其中列举了很多我们看到标题都能联想到的理由:德国环...

德国媒体前段时间发布了一条新闻,称“中国留学生最纠结:舍不得德国,放不下父母”。其中列举了很多我们看到标题都能联想到的理由:德国环境好、就业压力相对小,然而中国人尊崇孝道,多为独生子女的留学生们,心里始终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个人发展和回家尽孝,成了一道鸿沟,进退两难。

  也是由德国媒体发出的另一条新闻,却似乎能帮助中国留学生做出抉择。据德国商会2015年对在华德企的调查显示,已经有约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开办了分支机构。德国“双元制”教育培养出的中国留学生,显然有一些比较优势。回去工作,或许尽孝与事业可以两全。

  “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将更加注重培养技术人才,包括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大量的熟练技工,这将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德国商会上海董事会副主席罗尔夫·科勒的话,道出了中国技工市场的未来前景,也从另一个侧面对中国技工培养机制提出了希望。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比较喜欢用专利数量来衡量技术水平,德国企业却更愿意依靠“技术诀窍”来打造核心竞争力,追求“隐形冠军”。而蕴含着经验和传承的技术诀窍,往往就存在于该企业的传承技工中。哪怕只有几十个员工,只要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诀窍,就有可能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市场领导者。

  涵养这样的技工土壤,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功不可没。很多专业的德国学生,除了在校完成学业之外,一半以上的时间会被安排到企业进行培训或实习,费用由企业承担。学生毕业时,企业对学生已有足够了解,学生也比较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在这家企业工作。学生可以立刻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去,企业也无需再花时间、人力和财力培训学生。

  反观国内职业教育,尽管学生也有一部分时间是在企业里实习,然而这种实习和企业本身利益挂钩不明显,学生和企业更多的只是把实习当作走过场。更堪忧的是,许多企业的人才观念都是“拿来主义”,或者等学生毕业之后慢慢磨合,或者通过简单手段挖别人墙脚,而对人才培养并不看重。

  不久前,对于已经施行了19年的职业教育法,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组织了执法检查,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大型企业无意提前介入技能人才培养,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企业只管用人,无需培养”。用工者,最应重视育工。有位企业家说过,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同样,只有在听得到机器声的制造现场,才能训练出最有行动力的能工巧匠。在“中国制造”急速转型的今天,企业需要更主动一些,如果把技工的培养过程,放到职业培训阶段去完成,一定会事半功倍。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从来就不缺机会和市场,缺少的是人才。当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可以真正做出改变而取得进步的时候,相信很多学子就不必再有最开始提到的种种烦恼:在父母所在的城市里,通过努力学习,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将事业和尽孝完美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来自互联网侵删

--The End--
来源:集林心得Offer-转载 | 发布者:集林Offer

版权声明:本文章,于2022-05-27 13:09:31集林Offer整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注明:企业用人不能只靠“挖墙脚” - 来自集林心得Offer

免责声明:集林心得Offer 站内所有信息、评论本站不对其真实性、实用性做任何承诺,请您理性查阅

本文章共有 0 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 个字
继续阅读相关文章
集林心得猜您想要
评论 打印 收藏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