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辑导语:晋升答辩对于职场晋升过程来说十分重要,本篇文章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享了大厂晋升答辩的注意要点,系统地讲述了在晋升答辩过...

编辑导语:晋升答辩对于职场晋升过程来说十分重要,本篇文章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享了大厂晋升答辩的注意要点,系统地讲述了在晋升答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感兴趣的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己常年在互联网大厂做产品和运营,参加过几次晋升有成有败,也多次辅导过团队同学参加晋升,也当过别人晋升的评委,算是在各种角度都有些心得体会吧,拣产品岗和运营岗通用的部分聊一下,尽量能落地一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能回答上评委的提问是关键

首先需要明确,晋升答辩不管是说PPT材料,还是说评委提问,都是过程,最终目的都是让评委觉得你很厉害,你值得晋升。

因为是否通过晋升的决定权在评委手上,那么第一个需要搞明白的问题是:评委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怎么让他们觉得我值得晋升?

在互联网大厂,评委通常是各个岗位上的leader,级别都相对比较高,有的大厂会有不同职级的能力标准,这样还好点,至少评委们有个统一标准可参考相对公平一些。

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就比较麻烦了。但不管哪种,觉得一个人行还是不行,能不能通过,是一个相对主观和非标的问题,没有办法像1+1=2那样定量。

因为是一个非标问题,主观感受就很重要,因此,相较于晋升材料,能回答上评委提问更能决定是否通过晋升。从我参与过的各种晋升看,也基本能印证了这个结论。

背后的原因我理解有这么两点吧:

  • 一个是现场与评委的问答互动,相较于晋升材料,体感更强能传递更多的内容。想象一下,评委们问了一个又一个业务问题,你淡定从容、清晰明确地给出答案,给评委的感受是这个同学靠谱、专业有自信;

  • 另一个原因是晋升材料容易“代笔”,“真实性”不如现场提问,因为TL一般都会辅导同学提前准备材料,然后评委也都是TL,大家都懂。现场我就见过几次材料写的很好,但是自己都不甚理解的情况。

当然,这个不是说晋升材料不重要,晋升材料是第一眼印象,是基础,也很重要。

只是想传递一个观点:晋升材料写的好的,答辩提问不一定能通过,如果晋升材料都写不好的,答辩提问大概率是挂菜。

另外,不管是晋升材料还是答辩提问,本质上都是在考察候选人对于项目的理解,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而且晋升材料基本还有模板),这里重点展开说说更高难度的评委提问环节。

二、评委问题=5类基本问题+2个特点

根据我自己参加过的晋升答辩,我带团队同学参加过的晋升答辩,我当评委以及各种八卦听到的,总结了下评委提出的问题。

看着五花八门,其实说来说去就是常见的5类问题:你是干什么的?准备用什么方法干,实际怎么干的?有没有干出成绩来,下一步计划做什么?

分别对应目标、方法,执行过程、完成结果和下一步规划

只是在互联网厂子里,多出来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喜欢问“为什么”,另一个是喜欢问“数据”。

比如问完目标是什么后,继续问为什么是这个目标怎么得到的,问完方法是什么后,继续追问为什么是这个方法怎么得到的;另一个喜欢问数据,比如问你的过程指标是什么,你的结果指标是什么等等吧。

为什么喜欢问“为什么”呢?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评委需来判断候选人是既想清楚了也做到了,还是说没有想清楚但是躺赢了。

躺赢是说有可能是整个团队有个好项目并且拿到了好结果,候选人在团队这条大船上,跟着团队“蹭”到了一些小的结果,但是自己啥也不清楚。

问“为什么”能起到甄别“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这类问题是在问why和how,侧重背景和过程,比问what提高了难度。

为什么喜欢问数据就很好理解了,互联网相较于传统企业,很核心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将产品服务全链路数字化。

根据数据反馈去做快速迭代,这也是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工作方法,评委要通过这些问题考察候选人有没有数据意识,以及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没有真正做到数据驱动。

最后,互联网厂子里喜欢把方法说成战略或者策略,把执行过程说成roadmap这种显得高大上的词,让提问也显得更“专业”吧。

所以总结来看,评委提问=5类基本问题+2个特征(其实晋升材料也是写这些,下面来逐一拆解下每类问题及回答的关键点。

三、目标类问题,关键是能把“为什么是这个目标”说清楚

一般是两类问题吧,先问what再问how,what是基础题,how是高阶题。

先说基础题,即“个人目标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方面确认是否有清晰的目标,另一方面看候选人有没有目标导向意识。

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清晰量化的目标,只有个模糊正确的方向,比如有人说负责做流量,描述职责只是说提升流量,没有说清楚在什么时间要做到多少流量。

重点说下高阶题,即“为什么你有这个目标(怎么得出这个目标)”,“为什么是这个指标来评估目标”,“为什么这个目标数要做到100而不是200”等,高阶的原因是互联网公司层级多分工细,很多人是被动承接了一块任务,对于任务产生的过程是缺乏关注的。

但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又必须要对自上而下的目标拆解过程有理解,需要理解团队目标是什么、团队目标拆解到个人目标的逻辑是什么,除了自己做的事之外,还有大概哪几类事是支撑团队目标的。

也就是说,你手里只有几块拼图,评委却希望你能把整栋大楼给描绘出来。

如果能回答上这些问题,会给评委一个什么感觉呢?评委们会给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自我受限,对业务全局有理解等等溢美之词。

所以总结一句:目标类问题关键是能把“为什么”说清楚,说清楚为什么的关键是要对业务全局有理解,对业务全局有理解的关键是意识上不自我设限,能力上能够搞明白复杂的逻辑。

四、方法类问题,关键是要体现“框架感”和“落地感”

方法(策略)是指在目标明确后,说清除做哪几个事能达成目标。评委的问题集中在what和how上:即策略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策略?怎么得到这个策略的?

如果能够把how说清楚,也就是策略的产出过程说清楚,what是什么基本就是站得出脚的,因为是一个推导的结果。

那么怎么说清楚策略产出过程?关键是对于影响目标(输出)的关键输入要素要有充分理解,首先要体现“框架感”,其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能体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的“落地感”

举个例子,假设你负责一个电商平台类目的转化率提升,那么转化率受哪些因素影响,比如节假日、商家数量、sku数量、某些sku库存、价格、补贴等等都会影响,就需要对这些输入要素和输出结果(转化率)的相关性有全面认知(最好是能定量),定制策略的时候就有个全貌,这是“框架感”的前提;

在实际落地过程上,考虑618有个节假日,用户需求会大量释放,所以在“节假日”这个因素上在会做些营销活动来提转化,或者分析在某些重要sku上与竞争对手在做关键用户争夺,所以针对这些sku做些补贴来获得价格优势,这些都是体现实际的“落地感”。

所以,方法类问题,既要体现“框架感”,让评委觉得决策链路完整,又要体现“落地感”,让评委觉得能落的下去不是务虚

五、执行过程类问题,关键是体现“科学迭代”过程

这类问题,评委一般问的会比较发散,有就某个局部信息展开提问,比如问晋升材料里中间这个数据为什么跌了,发生了什么,也有些比较宽泛的问题,比如“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应对行动”等。

这个里面有个特别容易踩的坑,就是前面目标和方法定完后,后面执行起来给人一种一马平川轻松拿到了结果的感觉,所有的过程数据表现都很好,结果也不错,是不是该给我通过了?

其实不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评委会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做的这个事逻辑上过于简单,没有什么挑战,第二种是这个事不简单,但你不是在用正确的数据驱动和快速迭代方法做事,简化了过程。

出现这两种情况都不好,前者会让评委觉得事情太简单,也就很难评判你的个人能力,后者会让人觉得你没有用正确的工作方法。

说的更严重点,就是你明明可以用正确的方法拿到更大的结果,但是因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现在拿的这个结果即使达到了之前定的目标,但也不应该,因为你错失了更大的价值创造,而你在其位就本应该为公司做到那样。

所以,回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体现“科学迭代”过程,实际工作我们也没有办法对项目做前置的全盘预测,往往是“预设+实验+数据反馈+调整”的方式来走的。

还是举前面例子,假设目标是提升转化率,通过给sku做补贴降价是提升转化率的策略之一,那么围绕sku补贴,我们不太可能一上来就知道分别给什么sku补贴多少钱是满足目标并且又高效的,这是逐步“优化”出来的。

再比如我们做个页面改版,有好几种设计,我们也是小流量测试不同样式,根据数据反馈决定哪种改版形式可以扩量。

所以,不管是晋升材料还是回答提问,能够体现一些“科学迭代“过程是很重要的,当前前提是实际工作就是这么做的。

六、结果类问题,关键是体现“清晰的个人结果”

这类问题评委会非常关注,因为能直接体现你为公司创造的价值,间接反映个人能力。评委的问题大致集中在3类:指标类问题、数据类问题以及复盘类问题。

指标类问题是指会用什么指标或指标体系来科学评估结果,这个里面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把个人结果和团队结果混淆,另一个是没有资源约束指标。

先说第一个,比如还是提升转化率为例,假设是一个团队在负责,你只是团队其中一个成员负责其中一个策略(比如补贴)。

假设整体转化率提升了5个点,你需要说清楚的是团队整体让转化率提升5个点,你在里面贡献了1个点,而不是说自己提升了5个点。也就是说你跟团队一起背转化率,你单独背通过补贴能提升的转化率。

如果出现个人结果和团队结果混淆的情况,在现场很容易被评委挑战和拆穿,大概率就无法通过了,这种情况实际还挺常见的。

第二个缺乏资源约束指标,说的是只讲结果不讲资源投入。比如提升转化率,只讲转化率提升多少,但如果提升转化率是依靠一些运营活动和补贴达成的,就会产生相应运营成本,需要将成本类指标体现出来,比如在多少补贴效率的情况下转化率提升了多少。

数据类问题相对就比较发散了,可能会问晋升材料里的数据,也可能问一些材料里没有但评委关心的数据,关键有两点吧。

  • 一个是你对于结果数据能清晰量化,并且了然于胸,能清楚的回答事实类问题,更好的表现是对于行业,对于竞争对手在这块的数据也有了解。

  • 另一个是对数据背后反映了“物理世界的什么”能有充分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数据认知层面。举个例子,DAU增长50%,50%仅仅是一个数字,背后要搞清楚是哪些人比之前多了,是新客还是老客、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北京还是上海的等等。

复盘类问题一般就是“怎么看待这个结果”,“哪些好,哪些做的不好”偏开放式的问题,如果你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做好了复盘,就会回答的比较深刻和具体。

如果现场临时编一些,效果会打折,评委虽然不会对这类开放式问题给出明确反馈,但其中差别是能感觉得到的。怎么复盘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所以总结一下,关于结果类问题,最重要的是体现清晰的个人结果,更优秀的表现是对于结果有全面的理解,包括资源投入、行业和竞争、数字背后反馈的事实等。

七、规划类问题,关键是体现“以终为始”

规格类问题也是常见两类问题吧,一类是what“下一步规划是什么”,另一类是how“为什么是这个规划,怎么得出的”,基本跟目标类问题循环上了,属于下一阶段目标。

展开说下两者差别,这里面评委会关注三类问题:有没有规划和规划意识,能看到多远或者是否有终局意识、后面要做的事能否支撑晋升后的职级

有没有规划和规划意识,规划是说“事”,规划意识是说“人”,这个属于底线要求就不展开了。

能看多远是否有终局意识,是评委关心回答好了就很容易加分的一类问题。

这类问题评估你有没有长线思维,有没有以终为始的根据最终目标倒推制定方法和执行节奏,回答好这类问题,需要具备充分的行业认知和对于业务阶段的理解,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学习行业最佳找到锚点,如果完全靠自己逻辑推理会难些。

后面做的事能否支撑晋升后的职级,在一些相对高职级晋升中会是评委考虑的一个点。

比如候选人从P6目标晋升P7,本来晋升答辩还不错感觉要通过了,但下一步规划里面给人感觉要做的事还是偏个人执行缺乏一些策略决策,评委可能就会犯难,给升P7了还是干这点事么?所以这个点需要提前规避。

所以,规划类问题的回答,底线要求是得有规划,关键点是能不能看的更远,能不能以终为始来做规划

八、按照“目标职级+1级”的标准去准备

除了这5类问题,还有个小tip,要提高晋升胜算,就一定要按照“目标职级+1级”的标准去准备。

虽然大厂把不同职级的标要求做了明确,但一方面奈何不了大家相互卷啊,另一方面也奈何不了评委经常会问“超纲”的问题,比如问一个目标P6的人对于行业发展看法,这也很好理解,评委都是相对高职级,他们平时就是在关注这些“超纲”的问题,会不自觉地带入到提问中来。

九、最重要的一句:功夫在平时

说了这么多,会发现晋升答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平时就开始积累的,如果平时对这5类基本问题+2特征有充分的思考和动作,晋升答辩胜算自然就大,如果只是临阵磨枪,虽然能起到一定梳理效果,但并不是决定性的。

所以,关于晋升最重要的一句是:功夫在平时。

--The End--
来源:集林心得Offer-集林转载 | 发布者:集林心得

版权声明:本文章,于2022-07-01 20:17:19集林心得整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注明:5000字拆解大厂晋升答辩,讲透答辩真相和攻略 - 来自集林心得Offer

免责声明:集林心得Offer 站内所有信息、评论本站不对其真实性、实用性做任何承诺,请您理性查阅

本文章共有 0 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 个字
继续阅读相关文章
集林心得猜您想要
评论 打印 收藏 分享按钮